南太湖理财网讯: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保险业作为现代经济重要的行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必定要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适应这一“大逻辑”。
“模仿型排浪式”消费转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谈及“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提到,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什么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费?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解释说,所谓模仿型就是没有创新,排浪式消费则是指一段时间内由一种消费为主导。“比如之前家电消费为主导,一阵子家电产品排浪式的都来了,浪打过来之后,家电市场基本就饱和了,接下来就是零星的改善型的。接下来排浪式的消费就是汽车,而现在则是信息消费,比如手机。这些产品排浪式消费结束后,基本上就是升级换代了。”连平说。
从保险业来看,尽管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保险市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但我国保险深度仅为3%,保险密度仅为1300元/人,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社会公众保险知识缺乏、保险意识不足。因此,保险消费模仿型排浪式特征并不突出,只有出现重大事故时,才会出现模仿型排浪式消费。但从保险产品来看,相似的车险产品、差不多的定价、趋同的服务承诺等,让保险消费虽然达不到“排浪式”的规模,但“模仿型”却显而易见。
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言:“消费市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优势,但这个优势在新的阶段有了新的特征,未来我国消费政策有可能作出重大调整,如果13亿人的消费大市场能够有效释放出来,中国未来的中高速增长就将有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保险业而言,如果能够把握消费市场的新特征,13亿人的保险大市场能够全面激发出活力,中国保险未来的中高速增长也将会有坚实的基础。
将“创新驱动”进行到底
面对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保险行业也应当考虑如何应对进而适应“大逻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答案——创新。
“创新”二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中一共出现了16次,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科技创新作为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动力源泉,摆在了国家经济工作中的突出位置,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和要求。
而保险业的改革创新可谓老生常谈,不过,正如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所说:“总体看,我国保险业创新意识和能力还不强,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要,国际上保险业甚至开始探索一些比较激进的创新模式。”
据了解,国际上一些领先的保险公司已经投资“创新实验室”,即直接在消费者中测试大量小型项目,而只有受到客户青睐的项目才可存活。多家公司包括法国安盛和美国汽车保险公司等都设有专门创新实验室,培养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这些实验室超越了传统产品设计的范畴,寻求将创新文化制度化。
目前,我国保险企业已经在行动。从2009年开始,人保财险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苏州八家条件较为成熟的分公司建立了产品创新试验实验区,2011年在深圳设立保险产品创新实验室,形成“一室八区”总分联动的保险产品创新模式,积极探索保险产品、研发模式、管理制度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使公司的产品创新基地得到发展壮大。
发挥“风险补偿”独有功用
当然,作为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保险业顺应“大逻辑”也需要发挥自己的大功用。比如,如何能够让国人敢消费?保险就能够为“不敢消费”的国人解除后顾之忧,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推动大病保险试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真正减轻国人“看病贵”等问题。
在新常态下,保险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能够激发社会创业动力,增加就业,优化经济结构,支持“三农”、科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为经济打造升级版做出贡献。
正是基于对保险业未来形势及当前问题的判断,项俊波在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要求保险业,一是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历史背景下谋划好保险工作。新常态是党中央在科学把握规律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判断,保险监管系统要科学分析行业发展内外部因素的显著变化,引领保险业主动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二是要在国家转方式、调结构时代浪潮中推动保险业转型升级。要推进行业自身的结构调整,加快我国保险业从传统保险服务业向现代保险服务业转变,发挥保险特殊的功能作用,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服务支持。三是要在中央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中找准行业的位置。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勇于攻坚克难,在一些事关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提升在全球保险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努力加快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同时,要着眼于服务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局,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找准切入点,在服务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建功立业。
|